English

读书精神的失落

1998-04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丁国强 我有话说

读书已经变得越来越随意起来,铺天盖地的出版物充斥现代人的生活。以往那种比较稳定的读者群受到冲击,随之而来的是五花八门的读书者,他们怀着各不相同的读书动机,有消遣的,有功利的,也有做学问的。以读书为标签的报刊栏目、文化人、生意人也越来越多。但更多的人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化的行为方式,许多人是在厌烦了视听文化的喧嚣之后,才想起来读书的。读书、写书在许多人那里只不过是一种行为艺术而已,他们迫不及待地运用书籍来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和“层次”。人们以功利的和游戏的态度来操作阅读,写书者关注的是如何表现自己,读书者在乎的是阅读的优雅姿态。总之,阅读已经成了现代人包装自己、推销自己的一种手段。笼罩在读书之上的神圣光环已不复存在。读书精神在此起彼伏的读书呼声中悄然失落了。这并不是危言耸听,读书的精神意义被人们大大忽略了,作为商业行为、娱乐行为的读书与我们过去所钟情的读书大相径庭,其中的滋味和情趣相去甚远。

读书精神是人们形而上追求的一种体现,真正的读书人总是把读书与物质生活区分开来,从不混为一谈。在物质主义者看来,书籍只是一种商品,出版意味着赚钱,他们并不关心读书的精神内涵。现代人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点缀,他们并不太看重书籍的质量,对盗版书也没有多大反感。他们的阅读拒绝深度、拒绝安静、拒绝个性、拒绝思考。阅读的标准被人为地降低了,读书的精神空间被人们遗忘了。很少有人再为某本书而激动万分、狂喜不已了。像梁启超那种“初读《定庵文集》,若受电然”的感觉今日可能无处寻觅了。也许是当今的书籍太多太滥的缘故,几乎每本书都以“好书”自居,也不乏自诩为经典的“大作”。形形色色的书评在向人们暗示阅读的必要性的同时,也麻痹了读者的感觉,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,消解了读者的情趣。也有因某本书而引起的热浪和喧嚣,但多是商业策划或者流行文化的“发烧”而已。

出版物的泛滥并没有与读书精神的张扬成正比,浮躁的文化心态与无休止的商业炒作瓦解了读书人的精神防线。书籍不再是信念与执着的见证。写书者随意为之,评书者顺手牵羊,读书者漫不经心。书籍成了现代人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者玩具。一些人嫌读书精神之类的字眼太沉重、太不潇洒,是自寻烦恼,有的人甚至故意放弃对社会人生的追问,所谓读书即是看书、翻书、吃“快餐”,所谓写书即是编书、抄书、凑热闹。

说来说去,是书害了读书精神,在一些年轻人身上,我们已经找不到对书籍这一精神食粮的崇敬和小心。笔者并不想用“物以稀为贵”的粗浅道理来解释这一现象,但是,读书精神的确比书籍这一形式更为重要。郭沫若在评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,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:“书籍被烧残,其实还在其次,春秋末叶以来,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,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”。(《十批评书》)相应地说,书籍的商业化并不可怕,是大势所趋,是市场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,但是,读书精神的流失却是致命的事情,它导致了我们这个时代情感的苍白无力、想象力的匮乏、文化含量的稀薄。笔者担心,这样下去,下个时代的读者会只知道信息而不知真理为何物,只知道享受快感而不知审美。那个时候,恐怕要给书重新定义了:书,不过是用纸张和文字构成的一种物品而已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